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攻略 > 鹬蚌相争:经典寓言全文及深层寓意解析

鹬蚌相争:经典寓言全文及深层寓意解析

2025-03-16 15:12:02

鹬蚌相争故事与解释

鹬蚌相争:经典寓言全文及深层寓意解析 1

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你的死期。’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有你的死期。’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鹬蚌相争:经典寓言全文及深层寓意解析 2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自己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说客苏代,奉了燕昭王的命令去劝赵国国君惠文王赵何不要出兵。

苏代见了惠文王,先说了些客套话,然后就转入正题:“这次我来贵国,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连忙把壳儿合上,紧紧钳住水鸟的嘴。水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在这河滩上!’蚌说:‘今天你的嘴不取出去,明天你的嘴不取出去,你就会饿死在这河滩上!’两个相持不下。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个打渔的人,很轻松地就把它们一起捉去了。”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惠文王说:“赵王和燕王互不相让,长期相持下去,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翁得利了。”惠文王觉得苏代说得很有道理,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它一直被人们用来说明一些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而实质上有着共同厉害关系的双方,如果互相争斗不休,必定会两败俱伤,从而给第三者留下可乘之机的道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坐山观虎斗”都有“双方相争,第三者得利”的意思。但这句成语着重强调人们从双方的争斗中得到好处;而“坐山观虎斗”则强调人们采取旁观的态度,看到双方争斗而坐收其利。

且说苏代一番话,说得赵惠文王恍然大悟,他不但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而且还把苏代好好地招待了一番。苏代完成了使命,高高兴兴地离开了赵国。

赵惠文王听了苏代的劝告,觉得很有道理,决定停止攻打燕国。不久,秦国果然出兵把赵国边境的一座小城夺去了。赵惠文王感到十分后悔,说:“我真后悔没有听苏代的劝告啊!”

再说秦国的大将白起,看到赵国撤了兵,心中大喜。他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赵国进发,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赵国的很多城池。赵惠文王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国虽然答应出兵,但是提出条件,要赵国割让河间一带的土地。赵惠文王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齐国的要求。齐国派大将田单带领大军前来助战。田单足智多谋,善于用兵。他率领齐军与秦军大战了几场,把秦军打得大败而逃。赵国这才保住了都城邯郸。

苏代凭三寸不烂之舌,救了燕、赵两国老百姓的性命,使他们免遭涂炭之苦。后来,人们就把苏代这种善于从别人的危急之事中想出办法解救自己的做法,叫做“死诸葛能走生仲达”,意思是说,已经死去的诸葛亮,还能吓退活着的司马懿。这句俗语,后来演变成了“死诸葛吓退活司马”的歇后语。虽然苏代救燕、赵两国的事情,与诸葛亮、司马懿毫不相干,但因为苏代这番话的作用,同诸葛亮吓退司马懿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这个歇后语就被人们广为流传下来了。

另外,人们又从苏代游说赵惠文王这件事中,引出了一个成语,叫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双方互相争斗,结果反而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就像故事中的鹬和蚌,它们互相争斗,结果被渔翁捉走了。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光顾着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潜在的威胁。要学会从全局出发,考虑长远利益,避免因小失大。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形势,抓住机遇,做出正确的决策。

总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不仅富有哲理,而且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它告诫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合作与共赢,避免不必要的争斗和损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