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攻略 > 《暮春归故山草堂》三四句:深掘诗人归乡之情的细腻画卷

《暮春归故山草堂》三四句:深掘诗人归乡之情的细腻画卷

2024-11-06 16:44:03

《暮春归故山草堂》是唐代诗人钱起创作的一首描绘暮春时节归乡情景的诗篇。全诗如下:

《暮春归故山草堂》三四句:深掘诗人归乡之情的细腻画卷 1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暮春归故山草堂》三四句:深掘诗人归乡之情的细腻画卷 2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暮春归故山草堂》三四句:深掘诗人归乡之情的细腻画卷 3

在这首诗中,前两句“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描写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山谷口春意已尽,黄莺鸟的叫声稀疏,辛夷花凋谢殆尽,杏花也纷纷飘落。通过“稀”、“尽”、“飞”三个字的描绘,烘托出了春光逝去的空寂与凋零,营造出一种寂寥而略带哀伤的氛围。

《暮春归故山草堂》三四句:深掘诗人归乡之情的细腻画卷 4

而第三四句“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则笔锋一转,由对暮春景象的描写转向了对窗前幽竹的赞美,表达了诗人深刻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首先,第三四句表达了诗人对幽竹的喜爱之情。诗人在经历了春去花落的伤感之后,突然发现山窗下的幽竹依然翠绿葱茏,不改其色,不改其姿。幽竹这种不畏春残、不畏凋零的坚韧品质,让诗人深感怜爱。这里的“怜”字,不仅包含了诗人对幽竹外表优雅姿态的喜爱,更包含了对其内在坚韧精神的欣赏与敬佩。

其次,诗人通过幽竹的形象,寄托了自己对高尚节操的礼赞。幽竹在“鸟稀”“花尽”的暮春时节,依然不改初衷,保持着自己的清阴,等待着诗人的归来。这种不为俗屈、不改初衷的高尚品质,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诗人以幽竹自喻,表达了自己在世俗纷扰中,依然坚守内心纯净与信念的决心。幽竹的形象,成为了诗人心中理想的化身,是对自己节操与信念的坚守与礼赞。

再者,诗人还通过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了幽竹的高尚品质。在“鸟稀”“花尽”的背景下,幽竹的翠绿葱茏显得尤为醒目和珍贵。诗人以黄鸟之稀、辛夷花之尽、杏花之飞来反衬幽竹的不改清阴,使得幽竹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更深刻地传达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之情。

同时,第三四句中的“待我归”三字,也蕴含着诗人对幽竹的深厚情感。幽竹不改清阴,仿佛在深情地等待着诗人的归来,这种“待我归”的情感,不仅是对幽竹拟人化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诗人在外漂泊已久,心中始终牵挂着故乡的草堂和山窗下的幽竹。幽竹的“待我归”,是诗人心中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与向往。

此外,从全诗的结构来看,第三四句也是全诗情感的高潮和升华。前两句的描写为后两句的抒情做了充分的铺垫和蓄势,使得后两句的赞美之情更加自然、真挚和强烈。同时,第三四句也巧妙地回应了诗题“暮春归故山草堂”,通过幽竹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草堂的深情厚谊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暮春归故山草堂》的第三四句表达了诗人对翠绿葱茏的幽竹的喜爱,对不为俗屈的节操的礼赞,以及对故乡草堂的深情厚谊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幽竹的形象,成为了诗人心中理想的化身,寄托了诗人对高尚节操和纯净信念的坚守与追求。这首诗以其生动的描绘、深刻的寓意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深受读者喜爱和传颂。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