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今,揭秘十二时辰的神秘时间划分
中国古代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这种方法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时,它们被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后来,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以下是十二个时辰名称和对应的时间段的详细介绍:
子时(夜半):23:00-01:00
子时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对应现代时间的23时至1时。古时尚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别称。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天色由黑到亮,都称为夜。“夜半”一词常被文人用于诗词之中。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时分,万籁俱寂,只有寒山寺的钟声划破夜空,传到客船上。这个时段也是内丹术大小周天功法中,可以开始起火的时机,因此又称冬至。
丑时(鸡鸣):01:00-03:00
丑时又称鸡鸣、荒鸡,对应现代时间的凌晨1时至凌晨3时。古时人们鸡鸣而起,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而朝。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休息。鸡鸣一词,源于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每当鸡鸣时分,家家户户都会开始新的一天的生活,因此得名。
寅时(平旦):03:00-05:00
寅时对应现代时间的凌晨三点钟到五点钟,又称平旦、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寅时是夜晚与白天交替的时刻,大地开始微微发亮,万物苏醒,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正如古人所说:“寅时一刻,鸡鸣三唱,人间万户俱开晓。”
卯时(日出):05:00-07:00
卯时对应现代时间的5时至7时,又名日始、破晓、旭日、日出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为古时官署开始办公的时间,故又称点卯。因为正值朝暝冉冉东升,故又谓之日出。卯时,旭日东升,万物复苏,是大地充满生机的时刻。古时的官员们也会在这个时刻开始办公,因此得名。
辰时(食时):07:00-09:00
辰时对应现代时间的七时至九时,别称食时。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辰时对应的是龙,传说中龙在这个时刻会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因此得名。辰时也是人们吃早饭的时间,故又称食时。
巳时(隅中):09:00-11:00
巳时对应现代时间的上午9时至11时,古人称之为隅中。隅中指的是临近中午的时刻,太阳已经高高升起,阳光普照大地,万物欣欣向荣。这个时辰也是人们精力充沛,工作效率最高的时刻之一。
午时(日中):11:00-13:00
午时对应现代时间的11时整至13时整,即日中、日正、中午等。而正午十二时又有平午、平昼、亭午等别称。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午时,太阳位于天空的最高点,阳光直射大地,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古时的人们会在这个时候休息,避免中暑。
未时(日昳):13:00-15:00
未时对应现代时间的13时至15时,此时太阳蹉跌而下,开始偏西,故又谓之日侧、日映。别名哺时、日哺。未时,太阳逐渐西斜,大地上的阴影逐渐拉长,气温也开始下降。这个时辰也是人们午饭后休息的时间,故又称日昳。
申时(晡时):15:00-17:00
申时对应现代时间的15时至17时,古人称之为晡时。晡时是指下午的第三个时辰,太阳
- 上一篇: 四川凉面的制作方法与步骤
- 下一篇: Excel筛选功能如何使用?
-
十二星座月份分布概览资讯攻略11-26
-
一键穿越古今:轻松掌握简体转繁体的秘籍资讯攻略10-26
-
晚上九点多对应的时辰资讯攻略02-04
-
揭秘:十二月到底有没有31号?资讯攻略02-09
-
揭秘厄瓜多尔神秘时光:探索异域风情资讯攻略02-09
-
揭秘:软硬不吃的生肖之谜资讯攻略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