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救荒本草》源自哪个辉煌朝代?
救荒本草:明代早期的植物学巨著
《救荒本草》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以救荒为宗旨的农学、植物学专著,诞生于明代早期,具体为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该书的作者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周王朱橚。朱橚一生经历了多次贬谪与复位,他对百姓在自然灾害中的苦难感同身受,尤其是在他被贬云南期间,亲身体验了生活的艰辛,这促使他致力于救荒植物的研究,并最终撰写了这部重要的著作。
《救荒本草》原书分为上、下两卷,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初版已经亡佚。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在山西太原的重刊本,这也是现今流传最古的刻本。该书系统地描述了414种植物,其中138种是历代本草书中已有记载的,而另外276种则是朱橚新增的,多为地方特色的野菜,具有显著的救荒价值。
朱橚在撰写《救荒本草》时,采用了科学严谨的方法。他在开封的府邸开辟了一个植物园,种植从各地搜集来的草木野菜种苗,并亲自观察记录,鉴别性味。他的学者团队对这些植物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绘制了精美的木刻插图,使每一种植物都栩栩如生。全书按部编目分类,分为草部245种、木部80种、米谷部20种、果部23种、菜部46种。每一部类又根据植物的可食部位,如叶、实、根、笋、花、皮、茎等,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
《救荒本草》的内容涵盖了植物的名称、别名、产地、分布、特征、性味、可食部分以及烹调食法等多个方面。对于可以直接食用的植物,书中详细记载了它们的采摘和食用方法;对于需要经过加工处理才能食用的有毒植物,书中也介绍了去毒的方法。例如,白屈菜需要经过“采叶和净土,连土浸一宿,换水淘洗净,盐调食”的处理才能食用,这是以净土吸附消除其有毒物质的办法。书中还记录了一些新颖的消除食用植物毒性的方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植物化学中的吸附分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救荒本草》不仅在植物描述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而且在学术用语的使用上也显得简洁、确切,能够抓住植物的主要特征,如花基数、叶脉、花序等。此外,该书还综合了植物学和本草学的优势,开拓了可食用本草的药用领域。书中明确记载了一些可食用植物的药用价值,并介绍了这些植物作为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例如,无花果“今人传说治心痛,用叶煎汤服甚效”,这为后世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救荒本草》的问世,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明代,自然灾害频发,百姓生活困苦,粮食短缺问题严重。这部著作的出现,为百姓提供了一种在饥荒年间寻找食物来源的方法,极大地缓解了社会的饥饿问题。同时,它也推动了植物学和农学的发展,为后世的应用植物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救荒本草》在成书后不久就流传到了国外。在日本,该书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先后被刊刻并手抄传播,相关研究文献多达15种。此外,英国药学家伊博恩还将该书译成英文,并对其植物成分进行了分析。美国植物学家李德在《植物学简史》中赞誉《救荒本草》的绘图精细,超过了当时欧洲的水平。这些国际认可,进一步证明了《救荒本草》在植物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救荒本草》所记载的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其中不仅有米谷、豆类、瓜果、蔬菜等日常食用的种类,还包括了一些日常不食用甚至有毒的植物。这些植物在适当的加工处理后可以供食用,如罂粟科有毒植物白屈菜,通过特定的去毒方法处理后可以成为食物来源。书中记录的食用方法包括生食或鲜食、腌制和干藏,以及漂洗和长时间蒸煮等去毒方法。这些方法的记载,不仅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对今天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除了食用价值外,《救荒本草》还记载了植物的综合利用方法,如酿酒、制油、作染料、调料等。这进一步提升了该书的实用性,使其成为一部不仅关注救荒,还涉及植物资源综合利用的综合性著作。
《救荒本草》的学术价值也不容忽视。该书对植物形态特征的描述、花器官在分类上的作用以及学术用语的丰富等方面,都明显地超过了历代本草的水平。它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加工炮制等方面也作了全面的总结,为我国植物学、农学、医药学等科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不仅引用了《救荒本草》
- 上一篇: 冬天如何有效减肥?
- 下一篇: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六个关键步骤是什么?
-
徐霞客:跨越时代的旅行家,究竟属于哪个辉煌朝代?资讯攻略11-10
-
揭秘:司马迁所属朝代的辉煌历史资讯攻略01-04
-
揭秘:武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历史朝代?资讯攻略02-01
-
揭秘公元前2000年:那个神秘而辉煌的朝代是?资讯攻略01-24
-
揭秘!我国著名的赵州桥究竟建于哪个朝代?资讯攻略11-20
-
揭秘!徐霞客究竟是哪个朝代的人?资讯攻略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