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人生:我国古代对满100岁的独特雅称揭秘
我国古代对于年龄的独特称呼及满100岁的称谓
在中国古代,年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不同的年龄阶段,甚至不同的性别,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称呼。这些称呼大多来源于古代的典籍和习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至今仍在某些场合或文学作品中被使用。今天,我们将一同探讨这些关于年龄的独特称呼,特别是关于满100岁的称谓。
从婴儿初生到垂暮之年,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名字。首先是“度”,又称“初度”,这一称呼源自《离骚》中的“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原意是指小儿初生之时,后来引申为“生日”。紧接着是“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在这个阶段,亲朋好友会聚集在一起,为新生儿祝福。
随后是“赤子”和“襁褓”,这两个词都用来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其中,“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引申为婴儿的象征。当婴儿开始学说话时,会被称为“牙牙”,这是一个象声词,模拟婴儿学语的声音。到了1岁,小孩开始学话,也被称为“牙牙学语”。
紧接着是“孩提”,这个词语出自《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指的是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一般指2—3岁的儿童。随后是“童龀”,又称“始龀”,指儿童少年时期。《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意思是指男孩8岁、女孩7岁,此时乳牙脱落,长出恒牙。
在8、9岁至13、14岁的少年时期,孩子们被称为“总角”。原指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为“总角”。男孩到了13至15岁,又称为“舞勺之年”,而女孩在这个年龄段则没有特定的称谓。
到了10岁,孩子们被称为“幼学”。《礼记·曲礼上》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这个词语后来引申为幼时的学业。而女孩到了12岁,则被称为“金钗之年”,古代女孩到了这个年龄要佩戴金钗,因此得名。男孩在这个年龄则没有特定的称谓。
女孩在13、14岁时被称为“豆蔻”,这一称呼源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比喻人还未成年,因此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男孩在这个年龄段则被称为“舞勺之年”。
当女孩到了15岁,被称为“及笄”。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到了出嫁的年龄。同时,男孩在这个年龄段被称为“舞象之年”,原意是古武舞名,为古代成童所学,后指男子15至20岁。
女子16岁时,被称为“碧玉年华”,又称“瓜子处分”、“二八年纪”、“破瓜之年”。这一称呼源自《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意为女子正值青春年少。而男孩在这个年龄段则没有特定的称谓。
女子20岁时,被称为“桃李年华”,意指这个时期的女子正像桃李盛开的时候一样艳丽动人。男子在这个年龄段则通常被称为“弱冠”,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女子24岁时,被称为“花信年华”,指花开时期,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而男子在30岁时,被称为“而立之年”,意为年至三十,学有成就,立身、立志。这一说法源自孔子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男子40岁时,被称为“不惑之年”,意为遇事能明辨不疑,不糊涂。而女子在这个年龄段则没有特定的称谓。50岁时,被称为“知命之年”,又称“知天命”“半百”,意为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60岁时,则被称为“耳顺之年
- 上一篇: 达芬奇的相关资料有哪些?
- 下一篇: 如何轻松更换QQ空间背景图
-
六旬之年:探索60岁的雅称与深意资讯攻略01-07
-
揭秘:古代人满百岁竟有这般尊称!资讯攻略11-28
-
古稀之年:揭秘古代对百岁老人的尊称资讯攻略11-28
-
人的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分别代表什么?资讯攻略02-13
-
揭秘!扇子在古代竟有这些雅称资讯攻略10-26
-
揭秘!古代“茶圣”究竟是谁?蚂蚁庄园揭晓答案资讯攻略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