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超40万感染者,上海医院如何坚守日常?
2022年4月,上海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疫情挑战,感染者人数迅速攀升至40万以上。在这场抗疫战争中,上海的医院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前线阵地。本文将详细描述在疫情高峰期,上海医院的日常运营和医护人员所面临的挑战。
在上海的一家医院急诊室内,时间紧迫。一位急性肠梗阻的病人正在等待救治,如果不能在几小时内进行手术,病人将面临肠坏死、大出血的风险,甚至可能失去生命。按照防疫要求,病人需要先进行核酸和快速抗原检测。如果结果为阴性,将在专门开辟的缓冲区进行手术;如果阳性,则立即送往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然而,大部分医院都有一条不变的原则:急救绿色通道24小时开放,对于没有核酸阴性报告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不得延误。
李强是一名外科医生,他负责这起肠梗阻手术。他知道不能再等,于是他和团队迅速穿上防护服,戴上N95口罩和隔离面罩,确保防护措施到位。经过紧张的手术,病人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然而,当核酸检测报告出来后,结果显示病人为阳性。随后的几天里,主刀医生李强、跟台护士以及他们的家属,相继感染新冠病毒。病区紧急消杀后只能关闭,医院的人手变得更加捉襟见肘。
李强的经历并非个例。在疫情期间,上海的医院频繁上演类似的情景:接诊患者、病区出现院感、医护人员被送去隔离、新的医护人员接替上岗、病区关闭后再开放。仅仅是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行,都变得异常艰难。
早在3月23日,东方医院的一名护士周胜妮因哮喘发作,前往该院的南院急诊救治。不幸的是,当时急诊正在消杀,没有医务人员值班,她最终因未能及时得到救治而离世。东方医院的一位医生无奈表示:“不是拒诊,是停诊。”那段时间,东方医院承担了浦东新区大量的核酸检测任务,其中一名急诊护士核酸检测呈阳性,导致医院需要进行全面的消杀和停诊。
疫情的广泛社区传播使得医疗机构面临超负荷运转,基本就医需求难以满足。医院只能在感染高压线下重启大门,更加小心翼翼地接诊患者。不少医院直接关停门诊,只保留急诊,少数尚能开放的门诊也主要提供配药等基本服务。医护人员全部穿上二级防护服准备出诊,但即便如此,依然面临被感染的风险。
随着疫情的蔓延,医院开始陷入“开诊-感染-停诊”的循环中。不少医生经历了多次闭环管理。第一次闭环通常始于医院内部发现阳性的病例,进行快速消杀后重启。当时,许多医院看门诊只需凭绿码,上海的核酸筛查范围还很有限。随着发现阳性的病例的医院越来越多,医疗机构轮番闭环。到后来,绝大多数医疗机构都面临同样情况,无法再关停,否则病人将无处就医。
第二次闭环来自社区。在整个城市防控体系中,医院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医生也是市民,需要遵循社区的防控措施。有的医生所住的楼里有阳性的病例,无法出门到岗。一开始,医务工作者还能凭借工作证自由出入小区,但随着疫情的发展,这一特权也被取消。许多医生只能住在医院,为整座城市提供医疗保障。然而,医院里的医护人员依旧不可避免地骤减,医院只能尽可能推迟择期手术,停掉暂时可被搁置的科室,试图储备力量,维系医疗机构的运行。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还会有第三轮闭环。随着病毒的传播,医院再次陷入困境。在医院里,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不同年资的医生,承担起不同的任务与使命。有的去支援方舱医院,有的负责核酸采样,有的管理住院患者,有的奔赴定点医院。一位医技科室的医生陈杰,从4月6日起至今,一直住在医院。他原本计划在那天解封回家,但得知自己所在的楼里有阳性的病例后,考虑到家里存粮告急,医院有食堂饭菜和物资保障,于是决定留在医院。他在医院科室里撑起一张行军床,席地而眠。
在疫情期间,上海的医院采取了多项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就医需求。首先,加强人员管理,医院入口设置数字哨兵和场所码,查验核酸证明。对于一时没有核酸阴性证明的门诊就诊人员,提供快速抗原检测服务,进行风险筛查。同时,切实加强医院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落实工作人员网格化管理。
其次,加强场所管理。通过强化医院环境监测和规范环境消毒管理,使诊疗空间成为疫情防控和医疗安全的基本保障条件。例如,周浦医院在疫情期间单日发热门诊最高接诊量达到490人。医院365天无休开展门诊,通过精准化预约诊疗和拓展互联网云就诊模式,减少患者聚集。同时,对急诊和入院患者开辟核酸检测绿色通道,尽可能缩短患者等候时间。为管控区患者以及尚在等待核酸检测结果的急诊急救患者设立缓冲区域,与普通患者分区治疗,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再次,加强流程管理。在急诊,增加急诊预检分诊、诊室医护力量和急诊急救管理人员配置,加快处置、分流急诊病人,减少人员聚集。在门诊,进一步落实分时段预约就诊,引导病人做好个人防护和有序候诊。在病房,进一步完善闭环管理各项举措,落实陪护、探视等制度,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交集和交叉流动。
然而,尽管采取了多项措施,医院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位呼吸科医生陈平回忆说,他所在的医院门诊曾多次关停,甚至有一次上午发现阳性的病例,消毒完后下午就继续开诊。在一些资源配置较为充分的大三甲医院里,为了防止院感大规模出现,只能在急诊区开辟出缓冲区,隔出一层楼,辟出单间手术室,为极有可能是阳性的病人准备手术,以此降低风险。目前,上海各家医院基本都有缓冲病房,以遏制院感的发生。
在疫情高峰期,上海医院的医护人员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和风险。他们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医疗工作,还要时刻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有的医生在支援方舱医院时,看到自己的同事感染住进来,成为40万感染者中的一员。有的医生每天去查房、测核酸,突然有一天病人阳性,半个科室的医生作为密接就地隔离。闭环内的医生也只能穿上防护装备,继续每日查房、消杀,确保闭环内病人如常。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上海的医护人员依然坚守岗位,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在超40万感染者的疫情期,上海医院的日常是紧张而有序的,是充满挑战和希望的。医护人员的努力和付出,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温暖和力量,也为抗击疫情注入了信心和勇气。
- 上一篇: 青少年不宜:揭秘18岁以下禁用的软件种类
- 下一篇: 大连天途有线电视年费是多少
-
上海小区疫情动态快速查询指南资讯攻略10-29
-
如何查询上海存在疫情的小区资讯攻略11-25
-
上海动物园旅游攻略怎么制定?资讯攻略11-13
-
如何在手机上进行核酸检测预约?资讯攻略11-03
-
查询核酸检测结果的方法资讯攻略11-23
-
上海给狗狗打疫苗的费用及宠物医院就诊是否需要狗证?资讯攻略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