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元旦,作为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其日期定于公历的1月1日。这一节日不仅仅是庆祝新年开始的第一天,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元旦名称的由来,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紧密相连,同时也经历了近代以来的变迁与国际化。
元旦一词由“元”和“旦”两个字组成。元,谓“始”,凡数之始皆称为“元”,象征着首位、首次、开始等意义。旦,则是一个象形字,原意指地面或水面上升起一轮太阳,寓指太阳正在冉冉升起,后来引申为天亮、光明、白昼之意。东汉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元,始也。”因此,“元旦”二字组合起来,意味着一年之中的首月首日,即每年的第一天。后人在此基础上对元旦加以演绎和拓展,称之为“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元旦作为节日的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具体所指不尽相同。但在中国,元旦一词古已有之,最早可见于《晋书》的记载:“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这里的“元旦”指的是农历的正月初一。关于元旦的起源,有一种传说可以追溯到史前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他“以孟夏正月为元”,将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定为“元旦”或“元正”,这一传说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然而,历史上元旦的具体日期并不统一。夏朝的夏历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则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冬季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直到汉武帝时期,著名史官司马迁首创“太初历”,以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这一规定穿越悠远的历史时空,一直赓续到辛亥革命。
在汉代,元旦的称呼有时也被称为“元正”。如汉代崔瑗的《三子钗铭》中就出现了“元正”的叫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旦的称谓在不同朝代中发生了变化。晋代时,元旦又称“元辰”,如晋代庾阐的《扬都赋》就称作“元辰”。到了北齐时期,《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则呼为“元春”。唐代时,元旦又被称为“元朔”,如唐德宗李适的《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就有“献岁视元朔,万方咸在庭”的描述。
此外,元旦在古代还有其他多种称谓,如元日、开年、上日、华岁等。这些称谓都传达了元旦作为新年开始的意义。如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就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中也有关于元旦的详细描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尽管元旦的称谓多种多样,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元旦作为农历正月初一的节日,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代人们在元旦这一天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表达对新年美好生活的祈愿和祝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元旦的日期和庆祝方式也发生了变化。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这是近代中国元旦名称的第一次重要变迁。
尽管当时阳历1月1日被称为“新年”,但“元旦”一词并未被广泛用于指代这一天。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决议,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从法律角度把公历1月1日确定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确定为春节。至此,元旦正式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的法定节日。
这一变革不仅意味着元旦日期的变化,更意味着元旦庆祝方式的演变。由于元旦是在民国年间才诞生的,并是由春节演化而来,所以在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旦的庆祝方式逐渐与春节区别开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现代元旦的庆祝方式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贴春联、
- 上一篇: 《活佛济公》中胭脂情出现的部数与集数
- 下一篇: 如何包粽子?包粽子的方法有哪些?
-
元旦名称的起源与由来资讯攻略11-04
-
揭秘!元旦这个节日名称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由来,你知道吗?资讯攻略10-24
-
元旦创意过法大揭秘资讯攻略11-18
-
打造吸引眼球的元旦黑板报绘制指南资讯攻略11-24
-
中秋节是怎么来的?资讯攻略11-22
-
凯蒂猫是怎么来的?资讯攻略11-04